这个暑假,88858cc永利农学院的教师们将实验室与广袤田间地头当作耕耘“主战场”,挥洒汗水,将技术服务送到农民的心坎里,把科研创新写在丰收的土地上。从胶东半岛到鲁西平原,从精准滴灌的玉米田到耐盐碱的甘薯地,从花生提质增效的硬核方案到小麦良种选育的持续攻坚,专家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科技服务农业,以实际行动诠释农业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科技之力为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贡献“青农智慧”“青农力量”。
为玉米生产提供“增产良方”,让良技良法落地生金
“这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真管用,去年我拿出200多亩沙土地试用了这项技术种玉米,亩产比往年足足高出200多公斤,今年我把剩下的1100亩地也全部使用了这项技术,希望实现更大规模的增产增收!”聊城市茌平区温陈街道种粮大户刘美龙看着自家绿油油的玉米田,难掩喜悦。暑期正是玉米田间管护关键期,山东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农学院姜雯教授带领团队辗转青岛、烟台、聊城等地,指导农户掌握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聊城的技术服务事迹被新华社、中国科技网、大众日报等88858cc永利,引发广泛关注。此外,姜雯还作为主讲专家参与的全国水肥一体化提单产技术线上培训,吸引62万人次观看,让先进技术跨越地域限制,惠及万千农户。
玉米遗传育种团队和玉米分子遗传改良团队的老师们则正在实验田里与时间赛跑。赵延明教授连续多日在实验田记录玉米株高数据,他表示,玉米育种容不得半点懈怠,关键期数据最珍贵,每一株的抗倒伏能力、每一粒的饱满度,都可能藏着突破高产瓶颈的密码。在赵延明教授团队带动下,成员顶着烈日对不同玉米材料进行表型观察、抗性鉴定和品质分析。他们表示,将聚焦黄淮海产区育种难题,力争培育出适应性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为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添砖加瓦。
提出水肥菌综合运筹管理方案,破解花生种植瓶颈
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邹晓霞教授顶着酷暑走进莱阳花生田间,为农户讲解管理要点。她指出,现在是花生荚果膨大关键期,高温干旱容易影响结荚率和荚果饱满度,一定要做好水肥精准调控。暑期以来,她已带领花生栽培团队先后奔赴我省莱阳、即墨、平度、荣成等花生主产区,创新推出了“物资帮扶+技术培训+现场指导”的三位一体服务模式。针对当前花生生长中面临的“卡点”问题,团队聚焦水肥耦合、微生物调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提出了花生水肥菌综合运筹管理方案,依据花生生长发育特征,精准实施水肥管理和绿色防控。目前这套集成技术已在胶东半岛花生主产区推广实施,预计可推动花生产量提升10%以上,为破解花生高产瓶颈、实现绿色高效栽培提供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花生遗传育种团队在山东省盐碱地产业体系岗位专家乔利仙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平度市西石河村和利津县毛坨村,开展科技助农行动。团队成员通过细致观察花生苗期生长状况,对出苗不齐的地块及时指导补种,耐心传授田间杂草及病虫害防治技巧。针对夏季干旱导致花生生长缓慢的问题,他们建议种植户及时灌溉以保持田间适宜持水量,并在开花下针期精准进行追肥控旺。不仅如此,团队还对平度、东营两地的花生田开展系统调查,记录出苗率、光合指数、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关键指标,动态监测花生植株的生长态势,为田间生产提供精准化的技术支撑。此前,团队选育的耐盐碱高油高油酸花生宇花18号于2022年入选农业部粮油主导品种、2023年列入国家优良品种目录,在东营盐碱地种植,比对照增产10%以上。目前宇花18号在山东、河南等花生产区大面积推广,经济及社会效益显著。
答好麦田和薯田的“提质答卷”,精准提供增产新方案
在青岛即墨区和青岛西海岸新区大田里,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石岩教授指导合作社社员操作无人机设备,进行助剂复混农药和叶面肥等提高药、肥等在叶片附着力田间示范。他表示,加入这个助剂,农药和叶面肥等在叶面附着力将提高5%以上,可实现减肥减药的目的。石岩教授与助剂代理企业合作研发的提高叶片附着力关键配方技术已在两家合作社示范成功,为农药减量和肥料增效提供了新方案。山东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穆平教授则奔赴平度、高密等地种子企业,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为小麦主推品种筛选提供精准技术支撑。暑假期间,穆平团队的足迹遍布青岛即墨、潍坊诸城、东营广饶、济宁曲阜等10余个地区,累计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12场次,为800余名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答疑解惑、传授经验。
在城阳区红岛街道宁家社区,山东省薯类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专家隋炯明教授在学校与城阳供销社共建的耐盐碱甘薯示范基地,指导水肥一体化操作。他表示,甘薯耐盐碱种植,耐盐品种筛选和水肥一体化是关键。暑期期间他还前往商河县,与甘薯生产企业交流经验,深入田间指导农户操作滴灌设备,推动甘薯产业提质增效。